標籤

山藥猴頭菇

歲末假期第一天,早上下著太陽雨。
去市場買些新鮮的菜,回家做午餐。結果找了這三樣:猴頭菇、百合鱗莖,山藥,全都是兒子不愛吃的東西。不過有他喜歡的,賣菜阿嬤自己栽種,每一棵都綠油油,一定很嫩脆。
我在想一盤白色的菜會不會沒味道?打開冰箱發現兩塊雪梨,先把它切片,搓點海鹽放著。接下來以陶鍋加熱,用酪梨油能耐高溫。把猴頭菇炸過。山藥皮削開,露出淡紫紅的色澤。準備小銅鍋,牛清湯加熱後,放進山藥塊、百合、然後是帶鹹味的梨子片。稍燜煮一下就關火,讓三種材料維持各自的脆度。
山藥使半透明的湯汁呈濃稠狀,同時調和味道。將鍋子裡的食物倒在盤子上,是我覺得很有樂趣的一刻,先鋪一層,疊幾片猴頭菇,重複幾次,把菜擺得立體。
正午的陽光,照亮盤中淺色層次。


菱形奴草與蛞蝓

放假天氣這麼好,出去走走。
心裡浮現一個念頭,想去看一種寄生植物開花,會不會晚了點?
到達南投五城村,已經天黑,索性來個夜間觀察。它們的花期果然過了一半,還是找得到兩朵芽苞,剛冒出頭來。不過植株都帶點傷疤似的,少數新開的花朵也是如此。我發現這幾棵巨木底下,夜晚更加熱鬧。有些花蕊被螞蟻群沾滿小土粒,小動物紛紛湊過來,各取所需。
細看花的構造,開始是雄花期,接著自頂端脫落頭套,才露出雌蕊,因此,其種名稱之為「帽蕊草」,即菱形奴草。不論狀態雌雄,奴草對一種動物特具吸引力。
蛾匆匆飛過、樹蛙和蜘蛛隱身四週。這時候,蛞蝓大方前來,緩緩地攀爬,環繞著花蕊,依戀不已。隨即埋頭吸吮花蕊,汁液淋漓地互動。第一次覺得,蛞蝓也能有如此雍容之姿,再訪蓮華池闊葉林。今夜旁觀奴草的營生互動,一看就是兩個多小時。

菱形奴草,寄生在高大的殼斗科樹根處。特定寄生在「鋸葉長尾栲」的根部,一年生草本植物,花期秋至冬季。屬名Mitrastemon(具帽狀雄蕊的花)。臺灣原生奇花之一。


素描_商代大理石立梟

和學生閒聊,常有一些出乎意料的結果。
上個月早上,幾位練田徑的同學還沒回來,我想給孩子們看一隻蝸牛殼,剛從遙遠的南歐寄來。
「知道愛琴海在哪裡嗎?」我簡略畫個地中海,大概說明一圈,指向克里特島。不經意提到那個神話,關於克里特島上,米諾斯宮殿地下的迷宮,裡面住著牛面人身的兇殘怪物。講到米諾斯公主暗助雅典青年激戰怪物的情節時,孩子們興致盎然。我才發現這種魔幻愛情故事的魅力。
「知道真的有米諾斯宮殿嗎?」上網瀏覽一下,從部分修復遺址,看到奔放、瑰麗而雄偉的異國風格,Michael提出疑問:「為什麼塑像和壁畫裡的人都要裸體?」
記得我回答他,克里特島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地之一,其生命力的表現,主要就是這樣的表現風格,Michael靦腆一笑。
終於拿出這顆破舊的蝸牛,這就是在米諾斯宮殿遺址撿到的蝸牛殼啦!
小朋友摸著煙管蝸牛殼層上的縱肋,心裡還想著曲折的神話內容吧!
「對古文明有興趣嗎?」
「那我們去看中國的如何?」又來了!講一個故事,殷商王武丁是一位歷史稱頌的國君,在殷墟的考古工作也讓後代逐漸認識商朝輪廓。至70年代發現商朝婦好的墓室,經過文獻的解讀,才發現婦好為武丁王后。三千年後,武丁、婦好的存世文物即將齊聚一堂,隆重展出。
幸運的我們得到贊助,下山到故宮博物院看展覽。孩子們期待不已,想目睹婦好時代的器物。例如現場展出一片甲骨文,記載這位王后,曾率領一萬三千名士兵出征的事跡。
商代的裝飾風,由各種猛獸圖騰綿密集結,整體顯得靈動。大量的酒器,融合動物的蹄或爪造型,穩健矗立著,每一尊獸面,略帶微笑。銅綠鏽斑駁,卻難掩其光采。這類紋樣設計,正是我們班Michael所擅長的,看他回來之後,畫出大理石立梟,多麼用力地描繪出每一個細節。
不過我很詫異一件事,Dora和Kiki兩位小女生,在展覽現場問我:「為什麼沒有牛面人身的雕像?」看來她們還惦記著那個希臘神話。
小孩總是想著主觀的事,譬如說參觀珍貴文物展,可能比不上午餐吃什麼!我們去吃窯烤脆餅披薩配白麥汁。我說心得作業要誠實寫,如果吃披薩比較有感覺,就仔細寫這部分。隔天閱讀小孩的筆記本,從一行行文字,圖畫,理解她/他們的視野。
試著回顧上週的教學工作,真像一道雜燴。



磯小屋

竹子湖是培育蓬萊米的原鄉,因為這段歷史淵緣,讓我們得以持續探討這個主題。事實上,小學校就在日據時代原種田範圍內,例如同學Sam阿嬤現在耕作的農地,就曾是一塊水稻梯田。
今天校外教學下山去,拜訪這項計畫的主持人,磯永吉教授的研究基地,位於臺大校園綠蔭之間。
農場陽光和煦,令人感到舒坦而平靜。一窩小鳥在枝頭上吱吱喳喳。80年來不曾變動。臺灣現存舊學校建物,保存相當完整的一座。整棟木造房子,使用的材料多為臺灣杉。和瓦屋頂、灰牆內的竹編夾泥工法、保護牆面的羽目板,細節頗多值得欣賞之處。進入室內仰望,中柱式桁架結構一覽無遺。書桌、廚櫃,呈現出當時辦公室的擺設風貌。 打開一扇櫃子門,還有一張老火車時刻表。當時研究、測量稻穀的器具,每一樣都耐人尋味。小屋的暗房書架,收藏整批珍貴史料。包括稻學研究的第一手紀錄,甚至亞熱帶禾本科植物豐富的標本蒐集。
小屋門前栽植的原種稻,開著纖細穗花。蓬萊米育種歷程的起點在此,近一個世紀了,「磯小屋」彷彿時空膠囊般地保留了下來。



登清水大山

從太魯閣台地往上攀爬,走了4個小時,來到大禮。原來峭壁的上頭,還有平臺地,座落兩處遺世獨立的小村。小徑多處被颱風吹垮,只能步行,又走了4個小時,傍晚終於抵達大同。大同沒有電也無法收訊,天黑了就休息。這裡的人用最少的物質過生活,今晚部落裡只有5個人吧!入夜,有點寒意,竹子屋小窗透著光,天際星斗燦爛,映襯出四周全是磅礡大山的輪廓。
5點,從舊林道出發。這一段遠比想像中還難,植被掩蔽,甚至多處崩塌地,得小心謹慎繞行,通過最後一處斷橋,到登山口花了5個小時。開始攀登,陡坡直直上去。這座宏偉大山,開始展現其霧林帶的特色。石灰岩地質,苔蘚覆蓋,從地面往樹幹延展,然後是茂密的附生植群。走起來的觸感像蓬鬆的厚地毯。岩層常有崩坍情況,伴隨著巨型倒木橫陳,盤根錯節的蠻荒氣息。
起霧了,山頂還遙遠呢!向陽坡地上,看著一棵高瘦的松,順便喘口氣。
好不容易來到碎石散佈的稜線上,在這裡歇一會用午餐,已經接近下午2點了。海拔2000多公尺,身邊又換了景觀,地衣、矮柏、高山櫟組成獨特畫面。
經歷最後1小時,從碎石稜脊登上峰頂。霧退去成了雲海,展望絕佳景致。如果想看到東側太平洋,就要夜宿山頂,隔天一大早才有機會呢!
不過只看這些灰色岩石,被風霜雕塑成奇倔的容貌,足以讚歎。
清水山,海拔2408公尺。


太平洋微風

踏著礫石灘走向海邊。索性坐在一塊圓石上,欣賞這幅海、天、地間的畫面。今天盡情跑跳,用全身去感受太平洋微風。
花蓮七星潭。


銀錦蛤

颱風前天氣太熱,帶家人到蘇澳泡冷泉消暑。
逛一趟南方澳漁港碼頭一處在地市場。這裡都是臺灣東北海域,尤其常見龜山島附近的海洋生物。
午後,漁船陸續返回,人群緊盯著高價魚獲,我的興趣則是角落棄置的零碎。遇到一籠黝黑的蛤貝,剛從100公尺深海底撈上來。殼前端吻狀突出,放射肋呈「人」字形分岔。從較小個體看出牠的外皮黃綠,而老熟殼面,附著因淤泥、分泌形成的堆積物。由於龜山島海底熱源產生的硫化物,染上紅棕色調。
這類古老雙殼貝,多棲息於北太平洋冷水域,上圖較大個體寬35 mm。乍看不起眼的深海蛤,若加以清洗,表面頓時清晰。先看背側角度,殼前半部到頂端結構繁複,肋脈到吻部略微不對稱。另外兩個側面角度。右為背側後半部;左為腹端。後半部一條纖細的黑色韌帶,聯合雙殼。殼緣緊閉線筆直,繞過腹端,漸次轉成波浪狀。將雙殼輕輕地鬆開,一窺內部奇妙。殼後半部,展露一排鉸齒,此即雙殼嵌合方式。鉸齒精密地排列。兩組鉸齒外,殼內部可見兩塊延展肌痕,此即控制開闔機制。殼內部為珍珠層,銀光閃耀。
這麼多典雅的細節,造就一枚簡簡單單的雙殼貝。


小琉球嶼

小琉球嶼西岸巨大的珊瑚礁隆起成海崖,崩落、或溶蝕成洞穴地形。海水並經年累月雕塑礁岩。往內陸則是熱帶林相,雀榕的氣生根與藤蔓交織在石灰岩壁,底層多是姑婆芋群落。小島特有的紅菱蝸牛,就棲息在落葉間,享用不停掉下來的榕果。


白高腰蝸牛

探訪丹大林道回程,轉進濁水溪左岸雙龍部落。
部落水源有一處瀑布,因山崩無法前進,遊客稀少,村子平靜得很。其實我是來看蝸牛的,並不奢求奇景。往瀑布的路很陡,木階梯略顯陳舊,經過坡地檳榔園,沿等高線開鑿的水圳,轉入濕熱闊葉林。來到崩塌地,索性繞過上方樹林,接近瀑布,原本的隨興也變得灰頭土臉。從高處俯瞰瀑布,甚為壯觀。下山時,竟然遇到美麗的蝸牛。
一隻白高腰蝸牛在圳道邊青苔上爬行,被蜘蛛網阻擋,伸長牠一對藍色柄眼轉向我的鏡頭。


磨木頭

開始讓這個班磨木頭,原先設定,其實是要磨耐心,結果孩子們喜歡上這單元。
起初選擇加工容易的檜木。材料來自學校教具盒裡的隔板,已有三十年歷史。
昔日臺灣山林挺拔的巨木採伐後,如今,在冠亨手中悉心砂磨、拋光,顯現出令人珍惜的優美紋路。
我們也挑戰過堅硬的黑檀。純黑色的東部毛柿樹心材。零碎的舊材料,冠亨將它們磨成邊緣略微弧形的立方體。他把這些小作品悉數收藏起來。





草莖_楓葉

以楓葉、草莖串成結構。
春天時,孩子們早已完成這件作品,掛在教室窗邊,直到現在。
植物乾燥、轉變成棕色。
試著閱讀其中條理。Patrick比我還有耐心,他取下長短葉柄,只留一小片修剪過的葉子,然後以草莖連結起來。


這裡有個技巧,要用圖釘鑽刺葉柄,撐開一小孔,將草莖穿過。葉柄纖維隨即收縮,就固定住而不會輕易滑動。從這個片段,看到Patrick揣摩了九次,從葉柄間距,理解他逐步熟練這個效果的歷程。
初夏窗台晨光,映出影子,虛實線條交錯。
比較Patrick流暢的風格,Sam自有他的睿知,他將楓葉柄修整得更見層次。甚至,還利用兩根延長葉柄調頭穿插,製成並聯造型。


期末檢視學生作品,欣賞其中精心之處。

雪白山巨木林

從嘎拉賀部落出發,翻越兩條溪流,逐步攀上山峰。
沿途縱觀植物分佈,領會生態之美妙。鑽出潮濕茂密的溪谷,緩行登高,林相也依序改變。過海拔1500公尺山脊,開始出現針葉樹。海拔1700公尺,盡是高聳筆直的扁柏。


加羅湖

13年前一場大火,燒毀這片山頭。
清晨走宜蘭縣四季林道,攀爬稜線登上加羅山周圍。近中午,景色霧茫茫。針葉樹變成白木林,底層為芒草箭竹原,掩蔽路徑。循著防迷地線,終於到達湖泊群。
接近大小池塘,蛙聲響亮共鳴。水池清淺,泥炭苔圍繞叢生。底部泥土呈黑色,露出幾段枯木。光線昏暗時,遠望好像墨水。


毒龍潭

黑森林。走到登山口,開始猶豫,不如返回木屋算了。
循探勘過的步道緩緩前行,繞過小溪谷,開始攀爬稜線。清晨6點半,太陽從濃厚雲霧裡透出光。沿路經過檜木群落,不時遇見巨大身影,像一面牆似地矗立。海拔1800公尺,盡是千年扁柏族群。到了海拔2000公尺向陽面,青苔和松針被覆地面,走起來觸感特別舒服。
再往上,林相混雜,底層蕨類繁茂。不知名的峰頂凹處水氣迷漫,仰望令人目不暇給。蓊鬱林木環繞小水塘,終於現身。忽然雲開,打亮水中倒影。



台灣水青岡

走進美麗巨木的故鄉拉拉山。
山頂附近生態,宛如一座浮島,隨氣候變遷而往上退縮的物種,孤立地生存。臺灣水青岡獨特的落葉林相,生長在海拔2000公尺的稜線上。經過寒冬,現正吐露新葉。
 

七星池

七星山凹背風處,苔石散布,箭竹與雲葉純林。


松蘿湖

走進深山,才能看見原始。那些享盡天年的老樹橫亙,叢林生生不息,披覆著濃密苔蘚。從宜蘭玉蘭村,登松蘿湖,單程4個小時。
造訪這座海拔1300公尺的山地湖泊,一路上坡毫無喘息的感覺,而且路面泥濘。攀稜線翻過最後一座山頭,下行松蘿湖所在的窪地。
畫面時而霧氣瀰漫。午後天氣更具變化,氣溫會迅速驟降。不過風景之美,真讓人打從心裡讚嘆。



瓦拉米步道

峭壁險峻,森林茂密。滴水汨流匯集,溢成瀑布。
瓦拉米,曾是布農族與日人勢力爭戰之地。古道自花蓮玉里深入開鑿至此,即當時穿越中央山脈的「八通關越道路」東段。
從南安登山口進入,漫步三小時原路折返,輕鬆見到一連串秀逸的瀑布。
水氣的沁涼感,能直接振奮身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