颱風前天氣太熱,帶家人到蘇澳泡冷泉消暑。
逛一趟南方澳漁港碼頭一處在地市場。這裡都是臺灣東北海域,尤其常見龜山島附近的海洋生物。
午後,漁船陸續返回,人群緊盯著高價魚獲,我的興趣則是角落棄置的零碎。遇到一籠黝黑的蛤貝,剛從100公尺深海底撈上來。殼前端吻狀突出,放射肋呈「人」字形分岔。從較小個體看出牠的外皮黃綠,而老熟殼面,附著因淤泥、分泌形成的堆積物。由於龜山島海底熱源產生的硫化物,染上紅棕色調。
這類古老雙殼貝,多棲息於北太平洋冷水域,上圖較大個體寬35 mm。乍看不起眼的深海蛤,若加以清洗,表面頓時清晰。先看背側角度,殼前半部到頂端結構繁複,肋脈到吻部略微不對稱。另外兩個側面角度。右為背側後半部;左為腹端。後半部一條纖細的黑色韌帶,聯合雙殼。殼緣緊閉線筆直,繞過腹端,漸次轉成波浪狀。將雙殼輕輕地鬆開,一窺內部奇妙。殼後半部,展露一排鉸齒,此即雙殼嵌合方式。鉸齒精密地排列。兩組鉸齒外,殼內部可見兩塊延展肌痕,此即控制開闔機制。殼內部為珍珠層,銀光閃耀。
這麼多典雅的細節,造就一枚簡簡單單的雙殼貝。
逛一趟南方澳漁港碼頭一處在地市場。這裡都是臺灣東北海域,尤其常見龜山島附近的海洋生物。
午後,漁船陸續返回,人群緊盯著高價魚獲,我的興趣則是角落棄置的零碎。遇到一籠黝黑的蛤貝,剛從100公尺深海底撈上來。殼前端吻狀突出,放射肋呈「人」字形分岔。從較小個體看出牠的外皮黃綠,而老熟殼面,附著因淤泥、分泌形成的堆積物。由於龜山島海底熱源產生的硫化物,染上紅棕色調。
這類古老雙殼貝,多棲息於北太平洋冷水域,上圖較大個體寬35 mm。乍看不起眼的深海蛤,若加以清洗,表面頓時清晰。先看背側角度,殼前半部到頂端結構繁複,肋脈到吻部略微不對稱。另外兩個側面角度。右為背側後半部;左為腹端。後半部一條纖細的黑色韌帶,聯合雙殼。殼緣緊閉線筆直,繞過腹端,漸次轉成波浪狀。將雙殼輕輕地鬆開,一窺內部奇妙。殼後半部,展露一排鉸齒,此即雙殼嵌合方式。鉸齒精密地排列。兩組鉸齒外,殼內部可見兩塊延展肌痕,此即控制開闔機制。殼內部為珍珠層,銀光閃耀。
這麼多典雅的細節,造就一枚簡簡單單的雙殼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