貝幣_金環
遠古石代,貝殼作為貨幣,現今使用的文字,亦多有「貝」部融入。
貝幣多自華北出土,典型春秋時代的型式,一面磨平,另一面則保留殼齒。磨去螺背為方便串成單位。透過圓孔,看見海貝內部的右旋構造,根據殼齒排列,可以辨認出這三件貝幣,即現今所稱之「金環寶螺」。
金環寶螺廣泛分佈於東非、印度、太平洋區,可說是潮間帶最常見的海貝。古人生活在內陸,取之不易,因此備受珍視。金環寶螺極為普遍,棲息海域相隔遙遠,其外形差異甚微。臺灣四周沿岸、外島,金環寶螺亦常見。體態渾圓隆起,金色環線特別醒目。來自小琉球嶼情人洞海灘,殼緣厚重略呈粉紅色。
金環寶螺族群,在太平洋赤道南方出現形態不同的種。因殼體周緣鼓脹而稱之為Bulging Cowry。環線多為橘色。Bulging Cowry還有一個侷限的族群稱為nubilis,橘色環線消失。背部呈灰藍色。來自Tuamotu群島,Tikehau Atoll的潮間帶,長22mm。
澎湖將軍澳嶼的金環寶螺,攝於金瓜仔礁潮間帶22:50
貝幣多自華北出土,典型春秋時代的型式,一面磨平,另一面則保留殼齒。磨去螺背為方便串成單位。透過圓孔,看見海貝內部的右旋構造,根據殼齒排列,可以辨認出這三件貝幣,即現今所稱之「金環寶螺」。
金環寶螺廣泛分佈於東非、印度、太平洋區,可說是潮間帶最常見的海貝。古人生活在內陸,取之不易,因此備受珍視。金環寶螺極為普遍,棲息海域相隔遙遠,其外形差異甚微。臺灣四周沿岸、外島,金環寶螺亦常見。體態渾圓隆起,金色環線特別醒目。來自小琉球嶼情人洞海灘,殼緣厚重略呈粉紅色。
金環寶螺族群,在太平洋赤道南方出現形態不同的種。因殼體周緣鼓脹而稱之為Bulging Cowry。環線多為橘色。Bulging Cowry還有一個侷限的族群稱為nubilis,橘色環線消失。背部呈灰藍色。來自Tuamotu群島,Tikehau Atoll的潮間帶,長22mm。
澎湖將軍澳嶼的金環寶螺,攝於金瓜仔礁潮間帶22:50
翼菱蝶螺_蜻蜓角駝蝶螺
年前朋友Lee說他清理海膽發現一些東西。
就是這種星口海膽Heterobrissus niasicus,南方澳底拖網船,水深300m帶上岸。
新春過去拜訪,得到一小包粉屑。近看是無數纖細的殼:
看來星口海膽嗜食翼足類的浮游生物,裡面有許多針尖大的蜻蜓角駝蝶螺Creseis clava,最長約1公分:
還出現一個翼菱蝶螺Bellardiclio cuspidate ,波浪般流線型的骨板,一碰就瓦解。想像它們曾在海中浮游生息的飄逸模樣。
小大佛塔芋螺
帶兒子去牯嶺街。
想找一張郵票,當初印錯了,而這些錯誤很有趣。
「哦!台灣第一套貝殼郵票啊!」
「真巧!昨天也有一個小朋友來找這個……」
「剛好有把它整理出來。」
民國60年出版的首日封,現在只值面額價16.5塊(4張一套),集郵市場早已崩盤了吧!找的就是這一張:
5元的小佛塔芋螺,僅次於8元的龍宮翁戎螺。想當年這兩種貝殼是如何貴重,名聲也常感染觀者的虛榮心。5元小佛塔拍攝色溫偏紅,最關鍵的是製版時印反了,變成一顆左旋的芋螺。提供這件貝殼的學者藍子樵先生,在他的著作《台灣稀有貝類彩色圖鑑》中,曾敘述證實過此事。小佛塔芋螺學名Conus stupella,殼面上的小方塊花紋,斷續環列,特徵實為顯著。白底透著淡淡的粉紫色調。現在至西南太平洋也能發現這種芋螺,不過此郵票將學名印成Conus stupa,卻是另一種更為厚重的大佛塔芋螺,主要在台灣東北海域發現,算是台灣近海特色深海動物。不論大、小佛塔芋螺,棲息的環境皆為泥沙底,要找到一個殼面平滑無疤者,還是很難得。
想找一張郵票,當初印錯了,而這些錯誤很有趣。
「哦!台灣第一套貝殼郵票啊!」
「真巧!昨天也有一個小朋友來找這個……」
「剛好有把它整理出來。」
民國60年出版的首日封,現在只值面額價16.5塊(4張一套),集郵市場早已崩盤了吧!找的就是這一張:
5元的小佛塔芋螺,僅次於8元的龍宮翁戎螺。想當年這兩種貝殼是如何貴重,名聲也常感染觀者的虛榮心。5元小佛塔拍攝色溫偏紅,最關鍵的是製版時印反了,變成一顆左旋的芋螺。提供這件貝殼的學者藍子樵先生,在他的著作《台灣稀有貝類彩色圖鑑》中,曾敘述證實過此事。小佛塔芋螺學名Conus stupella,殼面上的小方塊花紋,斷續環列,特徵實為顯著。白底透著淡淡的粉紫色調。現在至西南太平洋也能發現這種芋螺,不過此郵票將學名印成Conus stupa,卻是另一種更為厚重的大佛塔芋螺,主要在台灣東北海域發現,算是台灣近海特色深海動物。不論大、小佛塔芋螺,棲息的環境皆為泥沙底,要找到一個殼面平滑無疤者,還是很難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