扮家家酒似的玩興
大屯山光影嶙峋,一陣太陽雨,飄進紗窗裡。
桌上擺了一週的草花,多半凋謝了,例如這透明杯子投入的兩朵「紫背草」,和眾多九月野地上的菊科小花,紛紛展開種子頂端密生的潔白冠毛,隨風飛舞,或散在杯底水際,也是疏落有致。
我在想該如何教孩子來欣賞這樣的景致?這樣微不足道事物的外型變化,能從中體會出什麼樣短暫的直覺價值?
只好繼續向自然討教吧!
走進校園的後山,穿過三個蜘蛛網,發現了那長出逆刺,攀附在雜木林中的匍匐藤類,「扛板歸」的三角形葉子獨特且容易分辨,此時正在結果。一串果實各自成熟,淡綠、粉紅、藍紫相間,原來,這個季節所有的色彩都出現了!
這一節課就來安排色彩好了!
尚未轉成鮮紅色的「小葉月桃」,還呈現紅綠的漸層;至於黑色的果子,是百合科「萎蕤」的結實,萎蕤的莖葉在夏末枯竭,果實落地後,來年初春再冒新芽。
我將這些繽紛的野果稍加排列,看起來有種豐饒的感覺呢!
盤子裡盛裝的不是食物,而是斟酌擺飾的造型。色彩如何計畫,份量大小的對比與變化,器皿搭配,當然還有以感受為中心的念頭,藉由安置的形式而轉譯出來。在這裡,最怕豐盛的意象只是過量的堆疊,就失去意趣了!要找到一種收斂含蓄的精簡手法,這個目標對孩子來說是太艱深了,或說,孩子需要學這些嗎?想想看,簡淡與凝煉的方法不正是偏向東方的思考取向嗎?
我一向很欣賞三年級小辣椒的作品,我常和她的導師稱讚她的作品簡約得像詩一樣,果然,她今天的作品回應了我的期望。
小辣椒選擇古樸的明代沉船青花瓷淺碗。一堆「冇骨消」的橘紅漿果空隙,露出一小塊藏青色的釉斑,右邊三顆藍色的扛板歸果實,融入整個天青瓷面中,左右兩組果實在對比中相呼應,前方則相依兩顆一紅一綠的小葉月桃,安排得準確精簡。
我相信小辣椒是靠直覺來完成這件作品的,因為這種事不是認知的領域,所以教這堂課,好像無法教,只能靠偶然的領會,或說是與不可知的一種邂逅,譬如說:扮家家酒似的玩興。
桌上擺了一週的草花,多半凋謝了,例如這透明杯子投入的兩朵「紫背草」,和眾多九月野地上的菊科小花,紛紛展開種子頂端密生的潔白冠毛,隨風飛舞,或散在杯底水際,也是疏落有致。
我在想該如何教孩子來欣賞這樣的景致?這樣微不足道事物的外型變化,能從中體會出什麼樣短暫的直覺價值?
只好繼續向自然討教吧!
走進校園的後山,穿過三個蜘蛛網,發現了那長出逆刺,攀附在雜木林中的匍匐藤類,「扛板歸」的三角形葉子獨特且容易分辨,此時正在結果。一串果實各自成熟,淡綠、粉紅、藍紫相間,原來,這個季節所有的色彩都出現了!
這一節課就來安排色彩好了!
尚未轉成鮮紅色的「小葉月桃」,還呈現紅綠的漸層;至於黑色的果子,是百合科「萎蕤」的結實,萎蕤的莖葉在夏末枯竭,果實落地後,來年初春再冒新芽。
我將這些繽紛的野果稍加排列,看起來有種豐饒的感覺呢!
盤子裡盛裝的不是食物,而是斟酌擺飾的造型。色彩如何計畫,份量大小的對比與變化,器皿搭配,當然還有以感受為中心的念頭,藉由安置的形式而轉譯出來。在這裡,最怕豐盛的意象只是過量的堆疊,就失去意趣了!要找到一種收斂含蓄的精簡手法,這個目標對孩子來說是太艱深了,或說,孩子需要學這些嗎?想想看,簡淡與凝煉的方法不正是偏向東方的思考取向嗎?
我一向很欣賞三年級小辣椒的作品,我常和她的導師稱讚她的作品簡約得像詩一樣,果然,她今天的作品回應了我的期望。
小辣椒選擇古樸的明代沉船青花瓷淺碗。一堆「冇骨消」的橘紅漿果空隙,露出一小塊藏青色的釉斑,右邊三顆藍色的扛板歸果實,融入整個天青瓷面中,左右兩組果實在對比中相呼應,前方則相依兩顆一紅一綠的小葉月桃,安排得準確精簡。
我相信小辣椒是靠直覺來完成這件作品的,因為這種事不是認知的領域,所以教這堂課,好像無法教,只能靠偶然的領會,或說是與不可知的一種邂逅,譬如說:扮家家酒似的玩興。
晚禱_梵谷摹本
今年12月中旬,梵谷(Vincent Van Gogh 1853~90)的作品即將來台展出。
這批展品中包含了一張素描,乃是梵谷臨摩米勒(Jean François Millet 1853~90)的「晚禱」,兩幅畫完成近百年,先後來到台灣,也算是有趣的因緣。
兩位19世紀前後期的畫家,在世間都承受過無比的勞苦重擔,不論其藝術成就,他們的困窘際遇、曲折人生似乎更引人注目。
米勒的「晚禱」是一幅題材樸素的油畫。他慣用地平線往上提升的構圖,並以逆光角度來處理明暗與空間,土地上的農人與大地像似融合在一塊兒,由灰綠、湛藍與赭黃所堆積交織。然而,這些具體的元素都不是一般人所關注的,「晚禱」帶有明確的信仰意涵,單純而篤實的精神富有強烈的感染力,使得任何方式的解讀,都容易導向一種神秘。
梵谷也是熱烈追求信仰的人吧!
然而,他生命中最後十年裡創作的動人藝術,對照的則是現實生活中無盡的痛苦。
1890年5月起,梵谷移居巴黎近郊的Auvers-sur-Oise,在那裡企圖接受療養。
他在7月下旬寫下最後書信,梵谷的字裡行間充滿恐懼與孤獨的壓力,他於7月27日下午,朝胸口開槍自殺。梵谷在經濟與精神上緊密倚賴的胞弟Theo,隔年一月也相繼去世,後人將他們一同葬於Auvers。
米勒與梵谷的創作,分別代表了歐洲藝術史的轉變,從寫實主義到後期印象派地發展,形成重要的角色。試問何以解決自身問題的藝術取向,卻能與社會背景的演變如此連結?我想這與他們共同承繼的基督教信仰息息相關,從追求信仰之路所遇到的抉擇關鍵,選擇了各自期盼的僻徑,靠著艱辛的行動朝向現代的方向拓荒,其極限的程度可想而知。
作為一個觀者而言,面對這樣的作品,反而會從感受中達到情緒的淨化。這樣的作品不同於當代盎然生機的無畏與瘋狂,而是一種典型的模擬。
這批展品中包含了一張素描,乃是梵谷臨摩米勒(Jean François Millet 1853~90)的「晚禱」,兩幅畫完成近百年,先後來到台灣,也算是有趣的因緣。
兩位19世紀前後期的畫家,在世間都承受過無比的勞苦重擔,不論其藝術成就,他們的困窘際遇、曲折人生似乎更引人注目。
米勒的「晚禱」是一幅題材樸素的油畫。他慣用地平線往上提升的構圖,並以逆光角度來處理明暗與空間,土地上的農人與大地像似融合在一塊兒,由灰綠、湛藍與赭黃所堆積交織。然而,這些具體的元素都不是一般人所關注的,「晚禱」帶有明確的信仰意涵,單純而篤實的精神富有強烈的感染力,使得任何方式的解讀,都容易導向一種神秘。
梵谷也是熱烈追求信仰的人吧!
然而,他生命中最後十年裡創作的動人藝術,對照的則是現實生活中無盡的痛苦。
1890年5月起,梵谷移居巴黎近郊的Auvers-sur-Oise,在那裡企圖接受療養。
他在7月下旬寫下最後書信,梵谷的字裡行間充滿恐懼與孤獨的壓力,他於7月27日下午,朝胸口開槍自殺。梵谷在經濟與精神上緊密倚賴的胞弟Theo,隔年一月也相繼去世,後人將他們一同葬於Auvers。
米勒與梵谷的創作,分別代表了歐洲藝術史的轉變,從寫實主義到後期印象派地發展,形成重要的角色。試問何以解決自身問題的藝術取向,卻能與社會背景的演變如此連結?我想這與他們共同承繼的基督教信仰息息相關,從追求信仰之路所遇到的抉擇關鍵,選擇了各自期盼的僻徑,靠著艱辛的行動朝向現代的方向拓荒,其極限的程度可想而知。
作為一個觀者而言,面對這樣的作品,反而會從感受中達到情緒的淨化。這樣的作品不同於當代盎然生機的無畏與瘋狂,而是一種典型的模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