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12月中旬,梵谷(Vincent Van Gogh 1853~90)的作品即將來台展出。
這批展品中包含了一張素描,乃是梵谷臨摩米勒(Jean François Millet 1853~90)的「晚禱」,兩幅畫完成近百年,先後來到台灣,也算是有趣的因緣。
兩位19世紀前後期的畫家,在世間都承受過無比的勞苦重擔,不論其藝術成就,他們的困窘際遇、曲折人生似乎更引人注目。
米勒的「晚禱」是一幅題材樸素的油畫。他慣用地平線往上提升的構圖,並以逆光角度來處理明暗與空間,土地上的農人與大地像似融合在一塊兒,由灰綠、湛藍與赭黃所堆積交織。然而,這些具體的元素都不是一般人所關注的,「晚禱」帶有明確的信仰意涵,單純而篤實的精神富有強烈的感染力,使得任何方式的解讀,都容易導向一種神秘。
梵谷也是熱烈追求信仰的人吧!
然而,他生命中最後十年裡創作的動人藝術,對照的則是現實生活中無盡的痛苦。
1890年5月起,梵谷移居巴黎近郊的Auvers-sur-Oise,在那裡企圖接受療養。
他在7月下旬寫下最後書信,梵谷的字裡行間充滿恐懼與孤獨的壓力,他於7月27日下午,朝胸口開槍自殺。梵谷在經濟與精神上緊密倚賴的胞弟Theo,隔年一月也相繼去世,後人將他們一同葬於Auvers。
米勒與梵谷的創作,分別代表了歐洲藝術史的轉變,從寫實主義到後期印象派地發展,形成重要的角色。試問何以解決自身問題的藝術取向,卻能與社會背景的演變如此連結?我想這與他們共同承繼的基督教信仰息息相關,從追求信仰之路所遇到的抉擇關鍵,選擇了各自期盼的僻徑,靠著艱辛的行動朝向現代的方向拓荒,其極限的程度可想而知。
作為一個觀者而言,面對這樣的作品,反而會從感受中達到情緒的淨化。這樣的作品不同於當代盎然生機的無畏與瘋狂,而是一種典型的模擬。
這批展品中包含了一張素描,乃是梵谷臨摩米勒(Jean François Millet 1853~90)的「晚禱」,兩幅畫完成近百年,先後來到台灣,也算是有趣的因緣。
兩位19世紀前後期的畫家,在世間都承受過無比的勞苦重擔,不論其藝術成就,他們的困窘際遇、曲折人生似乎更引人注目。
米勒的「晚禱」是一幅題材樸素的油畫。他慣用地平線往上提升的構圖,並以逆光角度來處理明暗與空間,土地上的農人與大地像似融合在一塊兒,由灰綠、湛藍與赭黃所堆積交織。然而,這些具體的元素都不是一般人所關注的,「晚禱」帶有明確的信仰意涵,單純而篤實的精神富有強烈的感染力,使得任何方式的解讀,都容易導向一種神秘。
梵谷也是熱烈追求信仰的人吧!
然而,他生命中最後十年裡創作的動人藝術,對照的則是現實生活中無盡的痛苦。
1890年5月起,梵谷移居巴黎近郊的Auvers-sur-Oise,在那裡企圖接受療養。
他在7月下旬寫下最後書信,梵谷的字裡行間充滿恐懼與孤獨的壓力,他於7月27日下午,朝胸口開槍自殺。梵谷在經濟與精神上緊密倚賴的胞弟Theo,隔年一月也相繼去世,後人將他們一同葬於Auvers。
米勒與梵谷的創作,分別代表了歐洲藝術史的轉變,從寫實主義到後期印象派地發展,形成重要的角色。試問何以解決自身問題的藝術取向,卻能與社會背景的演變如此連結?我想這與他們共同承繼的基督教信仰息息相關,從追求信仰之路所遇到的抉擇關鍵,選擇了各自期盼的僻徑,靠著艱辛的行動朝向現代的方向拓荒,其極限的程度可想而知。
作為一個觀者而言,面對這樣的作品,反而會從感受中達到情緒的淨化。這樣的作品不同於當代盎然生機的無畏與瘋狂,而是一種典型的模擬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