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白鯊牙齒

背負著驚悚的刻板印象。
大白鯊牙齒_高33mm


柳葉石櫟

走訪浸水營古道西段,獨特的樹林風貌,留下印象。
登上中海拔高度,發現昆欄樹,與北部山區有類似的群聚生態。台北七星山背風面的昆欄樹,也會長得高大筆直,不過,這裡的樹形更加高聳,延伸至頂端開展出一團雲葉。
獨特的狹葉喬木,則是北部見不到的,在此常與昆欄樹相伴,共構疏鬆的林冠層。根據落果可以確定它是櫟樹。鱗片狀的淺殼斗襯托著堅果,應是臺灣南方特有的柳葉石櫟。



德國煙管蝸牛_Sam

翻開Sam的圖畫日記。
8月13日,今天我在艾比湖看到煙管蝸牛。
Sam真的去了一趟歐洲,親睹德奧邊境壯麗山景,還到羅曼蒂克的新天鵝堡一遊。同行的旅人,沒有像他這樣關注小蝸牛的吧!他在符森Fussen林地發現一些殼,這類煙管蝸牛體型小,放大來看,螺層表面具有縱向紋路,應是分佈廣泛,型態多樣的Alinda biplicata(Montagu 1803)。
根據化石紀錄,中歐煙管蝸牛可追溯至中新世(約1千萬年前),林底棲息的小生物,身世淵遠流長。Sam一家人前往楚格峰Zugspitze途中,在山腰處遇見艾比湖Eibsee,海拔1000m湛藍絕美的湖畔。就是這時候,Sam在杉林裡專注觀察著蝸牛。以舊收藏(編號2)再行比對Sam找到的殼。這是Macrogastra plicatula(Draparnaud 1801)。

編號1:Sam在Eibsee發現的種類,長12mm。細看殼口上方,具有並列軸板顯露。
編號2:舊收藏,採集地為Nordlingen
編號3:Sam在符森Fussen至新天鵝堡Neuschwanstein途中林地發現,長17mm,體型稍大的族群。


白/大白筆螺

之前不懂欣賞白筆螺,單調,又多生長疤痕。
後來得知,白筆螺也算臺灣海域特色物種,開始注意其樣貌。還有一種大白筆螺,如何鑑定則頗多混淆。暑假期間有空整理,試著呈現粗略頭緒。
先是查詢大白筆螺 Mitra morchii( A. Adams, 1855) ,分類學近年有將morchii併入白筆螺Cancilla isabella( Swainson, 1831),這樣的觀點(Cernohorsky, 1991),實無法解決以下問題。
下圖四件筆螺,編號1來自野柳近海,編號2之後,皆為南方澳拖網船深海漁獲。
螺層漸次生長,展現出筆螺形質,這些紋路的起伏程度,是分辨不同種的關鍵,或只是個別差異?試將編號1至4螺層放大比較,編號1即典型臺灣的Cancilla isabella,生長線縱橫交錯成格子狀;編號2、3則是具環肋型態的大白筆螺。
編號4,深海大型白筆螺另種表面趨平整,殼長可超過10公分,接近Mitra taiwanica(Shikama & Chiang, 1977) ,即臺灣白筆螺之論述。審視這些螺旋,才體會到乍看單調裡面蘊藏的複雜。可見在大白筆螺的定義範疇裡,尚待討論空間。





卵石小海膽

澎湖將軍澳嶼,水深15m


臺灣深山鍬形蟲屬8種

臺灣的深山鍬形蟲屬目前紀錄有8種,姬深山鍬形蟲是最早被命名者。看這一屬昆蟲的發表年代,也顯示出分類學對臺灣生物多樣性逐步認知的歷程。
編號1-3為分佈最廣三種。
編號1竹子湖:姬深山鍬形蟲♂ Lucanus swinhoei  Parry, 1874
編號2見晴:臺灣深山鍬形蟲♂ Lucanus  formosanus  Planet, 1899
編號3見晴:高砂深山鍬形蟲♂ Lucanus maculifemoratus taiwanu  Miwa, 1936
其中兩種19世紀末命名的深山鍬形蟲,從北部低山到中央山脈,都有族群。姬深山以swinhoei為種名,應是當時英國人的採集;臺灣深山則以formosanus為種名。接下來的6種,便全由日人所發表,例如高砂深山,多生活在中海拔山區,至1936年才命名。
隨著臺灣山林開發,其他生活範圍狹小的深山鍬形蟲,在近半個世紀以來陸續發表。下圖編號4-5為兩種晝行性深山鍬形蟲;編號6-8為中海拔山區的特有種。
編號4松崗:黃腳深山鍬形蟲♂ Lucanus  miwai  Y.Kurosawa, 1966
編號6太平山:栗色深山鍬形蟲♂ Lucanus kanoi  Y.Kurosawa, 1966
編號5大屯山:大屯姬深山鍬形蟲♂ Lucanus datunensis  Hashimoto, 1984
編號7碧綠神木:黑腳深山鍬形蟲♂ Lucanus ogakii  Imanishi, 1990
編號8觀霧:黑澤深山鍬形蟲♂ Lucanus  kurosawai  Sakaino, 1995
黃腳與大屯姬兩種雄蟲,都在日間活動,雌蟲少見,各侷限分佈於中、北部。栗色以往在北中部認定為兩個亞種,近年來發現中間型的族群,即編號6個體,來自宜蘭太平山區。黑腳分佈在東南部中海拔山區,最晚命名的黑澤,主要棲息在雪山山脈以西的局部地區。臺灣的深山鍬形蟲,分佈範圍最狹窄的,就是大屯姬,只在北部大屯山,唯一有穩定的族群生存。



帝煙管

只有2.5公分長的煙管蝸牛,造型引人注目。
乍看就是一種修長的印象。仔細觀察,自殼胚以降,旋即束緊再轉呈鼓起的比例,相當優美。殼表面具有斜向紋路,隨著螺層生長,極為細膩地漸次顯現。再看外唇向內突起構成獨特的弧形殼口。口緣右下方,從腔襞延伸出繁複的軸板排列。
帝煙管,Tyrannophaedusa mikado,棲息在日本滋賀與岐阜縣的伊吹山系。
這件煙管蝸牛於1979年11月25日採集,來自荷蘭收藏家R




九棚_八瑤灣_紫螺

臺東南邊接屏東縣,僅存的,尚未被公路給穿越的海岸。
經過旭海,一畝菜園綠油油。再往南,轉為綿延的風塑沙丘。兒子奔跑著,曠野人煙稀少。礫石灘亮晶晶,如此寬闊。浪花、泡沫,生生不息。眼前景象看似單純。在潮線邊緣趴下來觀察,就會發現漂亮東西。
發現紫螺,被冬季海風打上岸。那麼微小、細緻而脆弱。
來自一望無垠的太平洋。
八瑤灣沙灘紫螺,直徑約4 mm 。成長紋較明顯,還有殼胚是紅色的。



泥洹蘭若_走訪

開車越過大屯山,走蜿蜒山路來到杜老師位於三芝的工作室。
這棟房子依山坡建築,從馬路旁走上階梯,到達的是頂樓入口,往下有四層空間。
門窗光影透映,窗外竹林扶疏,還不時飄落幾片紫薇花瓣。陽台風景,是一片梯田和廣闊的樹林。來這裡對話、喝茶,氣氛輕鬆,卻能深入地談論。
看杜老師的陶藝作品,常影響我回觀自己的狀態。尤其是進入他一手規劃的展示空間裡,心情跟著調整、沉澱。隔了好長一段時間再來,感受到許多原本的造型,發展出新變化。
鍛鍊陶土材質,配合釉藥礦物,經過高溫窯燒,形成了這些紋路。大盤、陶甕上,都可見到這些星辰般的意象。
一直很喜歡他的茶碗,茶溜底部的螺旋形,讓我聯想到古代的菊石。
轉過來的圈足內外,則顯露出強烈的豐富表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