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瓜

昨晚碰巧去山上,看到烏瓜藤開花。
藤花總是在子夜裡綻放,令人過目難忘。白色鬚瓣無比顯眼,一股怪異的香味招搖而來。這類花具有深長的萼筒,是否也吸引特定昆蟲前來採蜜授粉?例如天蛾特長的口器。
一旦曙光露面,花朵隨即萎縮、凋謝。授粉成功的花,陸續結果。
今天帶著孩子們在雨中野地,也找到一株烏瓜,雨水浸潤下的果實,明艷照人。
打開成熟的烏瓜果實,洗掉朱紅色果肉,就能看見它造型獨具的種子。它像什麼?孩子最喜歡這樣問。
昆蟲的頭部嗎?於是,三年級的Sam挑選了靛藍色紙,剪了一隻蜻蜓。
學期第七週,我們持續在探討複合性的課題。


造型

原野裡的荒草花果,一旦服務於人類的審美觀點,它們所能提供出來的,不只是細膩的質地;源自生長而發展出來的外形,具有更多重的啟發性。
加上環境力道型塑,植物身體,不停地展現結構幻化與瓦解之間的層次遞嬗。
幾何概念是描述生物形貌的傳統取向。不過,細看那些自然裡的瑕疵細節,包容絕對的定律卻若隱若現,放大個別,差異的幅度遠比既有觀感來的寬廣。
氧化、褐變、色素,增添了色彩漸層的效果。堆砌的裝飾,相對於紋理組織的突顯,重新組成的荒誕,像是一場玩笑,撫慰理智的侷限。
影子使抽象的虛空間映現,提醒我們環繞在實體之外的空氣,是立體的留白。那些自外於地心引力的線條,可以看似恣意,其實只為單純無比的目的而延伸。